2 如何培养学生演唱中的心理调控能力 为了真正解决学生在演唱中的不良心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能力。这需要从抓好基本功训练、加强舞台实践、激发表演者的兴趣、启发表演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1)教师应抓好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说:“防止神经紧张的方法是相信自己掌握了真正的歌唱艺术,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因此,为了防止演唱中及训练中种种不良心理的出现,教师应将抓好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为首要任务,如要求学生在发声技巧、吐字清晰、音色变化、音调高低、节奏急缓、力度轻重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进行练习,并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身从事声乐艺术的情操,增强自身的动力。扎实的基本功,能为表演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舞台实践也是培养表演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舞台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舞台感觉和自信心,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磨炼自我、积累演唱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实践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减少应对不利条件的能力。加强舞台实践,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舞台准备。充足的舞台准备包括以下内容:熟练乐谱,熟背歌词;多合伴奏;解决难点;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注意第一首歌曲的选择;上场前将歌曲在心中默唱一遍等。 (3)启发学生的感情就是要让他们通过美好的声音形象或语言,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纯技术的偏见。有的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可以很自如地唱出自己恐惧的高音,但在被告诉实际音高后却唱不上去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注意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而不要只是单纯地追求技术技巧。 (4)努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一场成功的表演,需要的不仅仅是利益的追求和动机的迫使,还有学生自身对于表演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深思熟虑,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的歌唱的追求,这是确保演出成功的重要条件。 3 结语 众所周知,声乐的乐器是长在人身体内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发声本领,但它发出的音质好坏,是和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论文范文技术掌握得好的学生,才能在演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见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与环节,所以学生的演唱心理调控能力要靠教师平时的培养和学生的点滴积累,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 李萍.声乐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